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案例资源 > 建设建筑 > 正文

2021年全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时间:[2021-08-28]    来源:    点击次数:330

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全民节能低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今年8月23日到8月29日,全国低碳日定为8月25日。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绿色建筑是转变我国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低碳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实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相关工作的单位,多年来一直围绕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和地方实践,为配合全国低碳日活动,现选取十个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集中展示,助力“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项目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批准,国际展览局认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承办的 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位于中国北京延庆区,举办时间为2019 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

中国馆取名“锦绣如意”,意思为一柄代表中国文化的如意坐落于山水田园之中。整个建筑的第一感觉就是简洁大气、手法统一,建筑形态为半环,南侧留出广场,以包容的态度迎接八方来客,巨型屋架从花木扶疏的梯田升腾而起,恢弘舒展,用现代的手法表达出中国传统哲学与园艺思想的精髓。梯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山区农民智慧的体现,以梯田为底的想法十分契合园艺主题;大屋架这一传统形式结合现代材料(光伏玻璃、ETFE膜、纳米钛瓷喷涂铝单板)的运用,实现了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中国馆结合了本土的园艺智慧,体现了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美丽故事,采用符合本土理念的材料及适用技术,最终成为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具有良好示范性、可复制性及推广应用价值。

 

中国馆于2019年4月18日竣工,2019年4月28日投入运行,2019年9月12日获得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执行的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

 

二、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

随着世博会在上海的顺利举办,会展服务业在上海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在此趋势下,2011年1月,国家商务部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建设国家会展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上海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选址于虹桥商务区,建设国家级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北块)形状如四叶草,4个展馆犹如四个叶片汇聚于中央广场,13个展厅单个面积近3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其中3个单层“无柱展厅”净高达34米,穹顶跨度达108米,堪称会展“巨无霸”。而位于中央的商业广场则相当于“四叶草之蕊”,汇集美食、电影院、剧场、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绽放的“四叶草”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虹桥商务区内,工程总投资150亿元,用地面积85.6万㎡,总建筑面积为141万㎡,共分为A0、B0、C0三个办公区,D0酒店区,E1、E2购物休闲区、A1、B1、C1、D1、F1、F2六个会展区,F3国家会议中心等13个区域,是集展览、会议、办公、酒店、商业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的超大规模会展综合体。当飞机从虹桥机场起降的时刻,俯瞰大地,一枚巨大的银色“四叶草”映入眼帘,四片叶面舒展之间,造就了这座铺满整整一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型公共建筑,堪称中国乃至于全球会展业的“超级航母”。

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上海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求,对建筑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很好的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本体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在场地选址、室外微气候、配套设施和交通设计,能源中心、节能措施、电气节能和光伏发电,水系统规划、节水方式和雨水回用,结构优化、建材选用和灵活隔断,室内声、光、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施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过程管理,运营管理制度、运行记录和污染物管理,智慧场馆、嵌入式净化器、BIM技术应用和后疫情时代会展场馆的防疫防控保障等等,从全寿命期内多角度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三、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奥运村项目

北京2022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村项目坐落于太子城,紧邻金代行宫遗址。项目总规划面积14.30ha,总建筑面积24.28万m2,绿地率31.6%。内部主要为运动员公寓和配套公共设施。地上3-4层,地下1层。

本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了多种适用于严寒地区住宅的绿色生态和建筑节能技术。合理的选择了绿色建筑达标项,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指标要求。如:

采用市政中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入户冲厕、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车库冲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用水压力;所有住户全部采用一级节水器具;室内新风系统进风处安装了空气净化措施,净化效率大于95%,通过净化有效降低室内PM2.5含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0%;地上采用钢结构,稳固、节材。

 

 

 

四、上海中心大厦项目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CBD 金融核心区,建筑高度632米,与420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高层建筑群。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集办公、酒店、商业、会展、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垂直城市,项目占地面积30368 平方米,地上127 层,地下5 层,总建筑面积57.79万平方米,其中地下16.62万平方米,地上41.16万平方米。

上海中心大厦2006 年立项,针对常规超高层建筑普遍存在的建筑体量大、功能复杂、建设周期长、能耗资源消耗大、室内环境品质差、室外环境影响大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以打造世界最高绿色摩天大楼(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与美国LEED-CS铂金级)为建设目标,以“体现人文关怀、强化节资高效、保障智能便捷”为技术特色,以“室内环境达标率100%、非传统水源利用最大化、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绿色施工和智能化物业管理”为具体任务,历经8年多的集成攻关与技术创新,最终提出了涵盖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的超高层可持续发展绿色垂直城市理念,创建了基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的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体系。

    

上海中心大厦实景图

 

五、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生产运行保障设施运行及保障用房项目

本项目将现代超大规模企业总部基地设计与大型航空公司业务技术特点有机结合,充分表达现代办公建筑的整体性、高效性。以人为本,营造符合南航大型国有航空企业的现代化办公总部空间特质。整体设计以高效的飞行运行服务保障业务流程为设计根本,打造国际一流的一站式飞行运行及保障服务办公建筑集群。本项目的建成,实现了南航“广州—北京”双枢纽的战略布局,对大兴国际机场工程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机场顺利通航打下坚实基础。

 

本项目是南航北京基地的核心板块,主要功能是综合业务与运行控制中心。其中 3000平米的运控大厅实现了SOC、HCC、MCC联合办公,大大提高了运行指挥效率。航医、健身、餐饮、娱乐、住宿等相关功能配备完善,相互联系有机合理,为办公、空乘等人员提供了非常舒适且人性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项目建筑主体呈三面围合的形态,采用模数化设计,使建筑群组风格协调统一;建筑主体以挑空大堂为中心,为亚洲最大的运控中心,流线设计合理、分区明确;采用屋顶绿化、集中绿地、开放式景观设计等方式提供良好环境;架空连廊及顶层设置高位连廊,使各部分交通更为合理便利,并具备景观功能,建筑环境友好;主体采用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减小框架部分结构构件截面尺寸,使空间更开阔;机电设计满足数据中心等特殊功能的稳定、安全要求,通过优化设计降低能耗,项目已取得绿色三星设计标识认证。

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3号高炉改造项目

项目位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工业主体园区的北部,北起秀池北街,南至秀池南街,西至秀池西路,东至规划凉水池东路。基地内3号高炉部分、热风炉为原有建筑,其中3号高炉部分按原施工恢复,涂装按原工业做法涂装。

规划总用地面积27685.68㎡,总建筑面积17873.07㎡,其中三高炉总建筑面积6647.91㎡,建筑地上2层,地下0层。主要使用功能为展览性质用房。

高炉博物馆的绿色化更新改造提出核心策略“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谨慎面对工业遗存的动态保护,消除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障碍,建构精致多样的人性化生活空间,使其能够融入新的城市定位。在中国宏大的城市发展转型之路上,本项目为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七、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项目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即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在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的领导下于1956年成立,历经6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全军肝胆外科专科中心、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研究所、军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于2008年开始规划在上海安亭建设新院区,于2011年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3月竣工。新院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墨玉北路700号,规划总用地面积94824.9 m2,总建筑面积180576.2 m2,规划建设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康复楼、行政楼、地下车库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其中最高建筑为病房楼,其地上13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62.5 m,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证书,项目实景图如下所示。

 

项目通过采用高能效空调系统,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可调节外遮阳系统等技术措施有效的节约能源的消耗,降低医院的碳排放;同时通过能耗检测平台实现对医院内各建筑的能耗(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独立分项计量,并实时调整运行策略,进一步深挖项目节能减碳潜力。

八、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

项目位于成都市大慈寺路以南,东西糠市街以北,纱帽街以东,玉成街、笔帖式街以西。建成后形成一个以大慈寺为中心,融合佛教文化、川西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新商业文化的“寺市合一”新街区。开放式、低密度的复古街区,以“快耍慢活”为规划理念,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商业与文化的共融。

项目针对项目当中的六座历史古建筑,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新的保护复原体系,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其未来的用途,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高效空调水泵系统,并收集雨水作为绿化浇洒、车库冲洗、冷却塔补水等用处,充分的节约了项目的能源和资源利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九、三亚晋合海棠湾度假酒店

晋合三亚海棠湾度假酒店(艾迪逊酒店)为万豪国际集团旗下艾迪逊品牌的世界第四家、亚洲第一家高品质度假酒店。酒店整个项目设计以简洁的形体,自然的材料,精致的细节,构造出简单而不失优雅,自然而不乏质朴的空间形态。造型上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景观,主体建筑呈C字形环抱大海,拥抱着椰林、沙滩与海浪,确保每一个房间都拥有绝美海景。酒店呈半开敞式布局,与海滨环境相互融合、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园林层次分明、大气美观,给人逃离世俗喧嚣的宁静感。

 

 

(1)场地环境的生态补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本项目充分考虑了场地地形特征及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场地雨水排水的规划设计。整个场地设计结合了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雨水截留设施、雨水塘、景观水体等多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项目场地雨水调蓄的能力。整个场地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面积比例达到100%。

(2)利用场地地形,打造被动式用能方式,减少土方用量

晋合三亚海棠湾度假酒店利用海边原有的标高变化,地下室迎海面基础的土方浅度开挖,利用开挖的土方回填背海面地下室侧壁,从而减少土方外运或购入土方。

(3)外立面造型精巧,综合应用遮阳、开敞空间、架空区域及客房室外廊道技术

为创造出统一纯净,又丰富协调的立面效果,酒店立面设计中不同折线段的体块被分段处理,将过长的平面化整为零。酒店主体设置了半室外空间,充分考虑热带海岛的气候因素,通过出挑深远的轻钢雨篷、通高的可旋转铝合金百叶窗、木质的罩在玻璃墙外侧的百叶、石材、格栅、塑木板等简练的建筑语言,简练勾画出立面造型。项目整体设计将采光、自然通风、遮阳综合设计,将被动式设计手法运用到极致。铝格栅幕墙遮阳与自然通风效果良好。

(4)开敞空间和大面积玻璃幕墙优化天然采光

晋合三亚海棠湾度假酒店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减少了建筑内部区域的人工照明,并采用大面积透明围护结构提高自然采光效果。

 

十、苏州漕湖学校

苏州漕湖学校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漕湖学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要求,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依托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创新机制,以“以创育人环境优雅、师资队伍优秀、教育管理精良、教育质量一流,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苏南地区一流名校为办学目标。

学校位于苏相合作区东部片区,苏虞张路东、繁华路南、昌南路以北。总面积95574.3平方米,建筑面积69641.57平方米。地块东西长约 390 米,南北进深约 280 米,地块基本为长方形,东南处缺角地块为预留幼儿园及停车场建设用地,地块内地势平坦,地块自然环境优良,交通便利,为规划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优势。本项目容积率 0.598,建筑密度 21.60%,绿化率达 40.12%。

 

项目通过釆用绿色生态技术,在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应用,改善了项目的整体生态环境,在创造良好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的基础上,极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同时可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本项目更注重运营阶段高效管理,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在运营阶段对水电管理情况建立监管监控机制,保障使用杜绝浪费。定期公布水电用量数据,严格考核和奖惩制度,节约有奖,大大降低了运行能耗。同时作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先期建造的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有利于低碳城区的建设实践,有利于推进产业、建筑、低碳的城区建设,有利于塑造出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模样和样式,经核算,建筑面积69641.57平方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291.9万元,单位面积增量成本41.91元/平方米,绿色建筑可节约的运行费用55.48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26年,其社会效益、示范效应意义深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厦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广厦网联系。)

鲁ICP备16041546号-2  全国服务热线:0535-2125611  商务邮箱:webmaster@chbb168.com

(c)2018-2021 chbb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交易所带来的风险本站概不负责!站长统计